3月4日下午,明德文化讲堂本学期首场文化课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二楼小剧场如期举行。文学院史华娜老师作题为“唐宋词中的人生境界”的讲座,引领师生一起品味“小词”中的大境界。本次讲座由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和文学院联合举办,文学院副院长杜玉生主持。
在讲座中,史老师引经据典,列举名家观点,围绕三个问题与同学们展开讨论。一是“词体特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与词各自有所擅长,词能表达诗所不能表达的,但也不能全部表达出诗所能够表达的。诗的境界开阔,词的表达更深远悠长。词“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是一种精致细腻、寄兴深微,极富兴发感动作用的文体。
二是“何为境界”。“境界”本是佛教术语,谓心之所见,心之所游的场所。人人所见之世界不一,于其不一可窥得境界之不同。王国维将“境界”一词从哲学领域引入词学批评中,论词以“境界”为标准,推崇唐五代北宋词,认为境非独谓景物,喜怒哀乐亦是人心中之一境界,有境界的词人对宇宙人生能入能出,有境界的词能写真景物真感情,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唐朝禅师青原惟信曾这样述说自己参禅悟道的过程:“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读词的过程亦大抵如此,初读只及字词表面之意,再读明其深微幽远之思,最终能入其境界而有所悟。
三是“词中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晏殊、柳永、辛弃疾词句进行了创造性的误读,构筑出著名的“人生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三境界缺一不可,必须循序渐进,方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第一境语出晏殊《蝶恋花》,原作本言离恨,王国维却读出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的孤独迷茫和忧惧不安。要成就一番伟大事业,首先要有独立之精神,有宽阔的眼界,有高远的目标和追求。第二境语出柳永《凤栖梧》,在追寻理想的途中,必然要面对失败挫折,付出汗水辛劳,身心疲惫在所难免,唯有懂得坚持、锲而不舍的人才有可能成功。第三境语出辛弃疾《青玉案》,词人自怜幽独,志于恢复中原却不为所用,伤心人别有寄托。“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历尽千辛万苦,寻寻觅觅而终有所获的喜悦。辛弃疾一生未能实现收复河山的伟大抱负,遗憾而终,在这个意义上,他未能成功。然而,一部慷慨悲壮的稼轩词却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声名。
在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物电院的一位同学提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存疑处及其对于词人的评价受制于词人人品的问题,史老师亦悉心作出相应解释。本次讲座让同学们在领略唐宋词艺术之美的同时,也对唐宋词人的精神境界与人格魅力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获得了审美的享受与思想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