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氛围”全国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邸平作者:沈若然发布时间:2025-04-29浏览次数:37

 426-27日,“文学与氛围”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功举办。会议由《外国文学》编辑部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社会科学处承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常委朱大梅副校长,《外国文学》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院长赵霞教授做会议筹备报告。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300名专家学者、青年教师、研究生参会。

 

|朱大梅副校长致辞

 26日开幕式由《外国文学》名誉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金莉教授主持。朱大梅副校长、张剑教授分别致辞。朱大梅副校长代表学校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简要介绍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建设成果。她指出,南信大文学院学科建设成果丰硕、教学科研成绩优异、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呈现出多层次、高领域的发展态势。她希望本次“文学与氛围”学术研讨会不仅能从理论层面深化对“文学与氛围”主题的理解,促进相关学术议题的深入研究,也能为文学创作与批评注入新的灵感与活力,推动我国文学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图|金莉教授主持开幕式

 张剑教授代表《外国文学》欢迎并感谢各位与会代表。他简要介绍了《外国文学》的办刊宗旨,指出期刊至今已主办24届年度全国学术研讨会,主题包括文学与界、文学与游戏、文学与物、文学与情感、文学与风景等。他表示本年度“文学与氛围”学术研讨会既延续了历届会议议题聚焦、方向明确的特点,又在规模上有所突破。最后,他感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会务组、《外国文学》编辑部同事的辛勤工作,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开幕式致辞和筹备工作报告

 文学院院长赵霞教授做会议筹备工作报告。文学院自去年接到承办任务后,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就研讨会的具体事宜做了详细周密的安排和积极推进。会议最终收到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百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师生的300余篇论文摘要



图|与会代表合影

 开幕式结束后,清华大学汪民安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炳钧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汪小玲教授、安徽大学戚涛教授先后做主旨报告,主旨发言由四川大学王晓路教授、深圳大学刘岩教授主持。

 汪民安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知觉、气氛与生态政治》。他首先介绍了法国理论家梅洛-庞蒂的身体概念,指出梅洛-庞蒂强调身体和心灵的统一,认为身体在与世界的互动过程中产生了氛围。汪教授进而提出,生态问题根本而言是氛围问题,是人如何构建理想的氛围的问题。汪教授总结了人和世界的三种理想关系:布鲁诺·拉图尔等理论家提倡的网络关系、唐娜·哈拉维等理论家提倡的亲缘关系以及海德格尔等理论家提倡的游戏关系,最后提出生态政治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种网络化、亲缘性、游戏性的关系,创造一种愉快的氛围。

 王炳钧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氛围美学研究的问题》。他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氛围越来越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氛围美学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对现代化的后果、主体性问题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是对作为认识论基础的主客二元关系、人与生存世界关系的重新思考。他认为氛围是人处在空间环境中的一种基本状态,是在场的身体“遭遇”空间环境影响所处的感受状态,这种依赖于主客当下性同在的现象为其体验与描述留下了难以弥合的裂缝。王教授进而结合18世纪以来氛围在德语文学中的表现,探讨氛围美学中体验与表述、感受与认识间的张力关系。

 汪小玲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小说中的情感氛围》。她首先介绍了情感氛围的概念,并结合20世纪文学研究的情感转向,阐明情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她接着以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为例,引入负情感理论,探讨《紫颜色》等小说中的情感氛围与能动机制。汪教授认为,小说中的情感氛围对揭露美国族裔现状、解构官方政治话语、建构连接族裔间情感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从情感的角度研究文学大有可为。

 戚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时空、权力与氛围:美国文学中正负情感的生产逻辑》。他指出,美国文学中情感与时空、时空中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氛围存在密切联系:美国时空往往与负面情感相关联,而域外时空往往与正面情感相关联。他认为其原因在于美国排他性的权力关系给社会带来了普遍的负面情感。戚教授最后提出,从权力视角透视文学情感与氛围有助于加深对美国文学和文化的理解。

|主旨报告

 26日下午,14个分论坛在临江楼举行。与会师生围绕氛围的生成、氛围与时空、氛围与美学、氛围与叙事、氛围与风景、氛围与文化研究、氛围研究的历史与未来等主题进行了论文分享和讨论。各分论坛学术气氛浓厚,报告精彩纷呈,会场气氛热烈而融洽。

|分论坛发言和讨论

 27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范方俊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文瑾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杜玉生教授分别做主旨报告主旨发言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姜礼福教授主持。

 范方俊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雾与雾角:雾里人家悲剧人生的双重隐喻——<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悲剧氛围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他指出,美国现代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在自传性剧作《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很显著地把雾与雾角作为一组核心意象贯穿全剧始终,同时有意识地让主人公一家自喻是“雾里人家”。范教授认为,格诺德·波默对于“气氛”概念的主客体两重性的界定,有助于理解雾与雾角在剧中具象化的舞美布景与人物主体性的心理阴影感受的双重功能。此外,《进》还呈现出以通感、象征及梦幻为导向的现代主义美学特征,它们同样与全剧悲剧氛围之营造联系密切。

 刘文瑾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倦怠作为“褶子”:时间与他者》。她首先指出倦怠感不仅是针对紧张忙碌状态的逆反,也是孤独自闭的心理状态,甚至是一种形而上的绝望。她接着对精神上的倦怠感进行文化与哲学追溯,援引斯蒂格勒等理论家的观点,探讨技术与倦怠感的内在关系。刘教授最后通过比较海德格尔和列维纳斯对倦怠感与时间之关系的探讨,展望摆脱倦怠社会的可能之途,她强调只有通过朝向世界和他人,才能逃离倦怠。

 杜玉生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自我伦理与美学氛围——福柯晚期生存美学思想研究》。他首先指出晚期福柯借助西方经典著作和现实语境,明确提出“生存美学”的概念,并围绕着这一概念对古希腊、希腊化罗马和早期基督教世界展开全面考察。他接着在福柯自我伦理和美学氛围的语境之下,阐释生存美学的具体内涵与现实启发。杜教授认为福柯对生存美学的谱系梳理,并非是对前期关于社会权力-知识关系分析的一种断裂,而是对现代新自由主义主体性危机和伦理困境的一种应对。

主旨报告

 闭幕式由《外国文学》副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姜红教授主持。《外国文学》主编张剑教授做大会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会议的参会人数达到了近280人,包括100名左右高校教师和180名左右硕博研究生,可以说是一场学术盛宴。他表示本次会议主旨发言内容丰富、启人思考,分会场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对本次大会取得的成给予了高度评价。最后,他再次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会务组、《外国文学》编辑部同事,以及所有参会人员表示感谢。会议宣布,下届学术研讨会由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戚涛教授代表下届会议承办方发言,欢迎各位参会代表积极参加下届会议。

|姜红教授主持闭幕式|张剑教授作总结发言

 最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尹才祥教授致闭幕辞。他首先对文学院为会议举办所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他指出,通过此次学术活动,大家共同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挖掘出新的学术增长点。他表示,文学院作为南信大重点支持和建设的文科学院之一,始终坚持入主流、创特色的精品文科发展方向。在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将进一步增强南信大基础文科的实验性功能,为建设新文科话语体系做出积极尝试。最后他希望与会代表能够与南信大建立长久联系和深入合作,更加支持南信大文学院的学科建设。

|尹才祥教授致闭幕辞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我国文学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方向,也为参会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各位专家学者和师生通过精彩的发言与热烈的讨论,共同探讨了文学领域的重要议题,推动了学术的交融与进步。在新文科建设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各方将继续携手,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