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文学史中的“尾声”和“引子”
——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视野中的“过渡时期”
报告专家:吴俊 教授
报告时间:2025年5月23日(周五)10:00
报告地点:文德楼S517
主 持 人:杜玉生 教授
报告人简介:
吴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上海作家协会理论组组长。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和文化传播研究等。出版著作20多种,近著有《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丛书(12卷,总主编,2017)、《吴俊文学评论选》(2017)、《当代文学的转型与新创》(2021)、《文学的个人史——鲁迅传述与〈朝花夕拾〉》(2022)等。曾获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作家协会冯牧文学奖、上海市和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王瑶学术奖、紫金山文学奖等。2005年、2012年分别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奖励计划。主要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7、第8届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秘书长(八届),《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当代文坛》《中国文学批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等刊编委。担任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首席专家。
报告内容简介:
文学批评有狭义和广义之区分:狭义的文学批评是指对具体作品、或者以具体作品为关联对象的文学现象的评论和评价;广义的指主旨不在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史论述、关联具体作品的文学现象研究。其专业特征大概有四点,即学术规范上的经验性、对象范畴论域上的个案性或特殊性、传播和生产过程上的特殊再生产性即资源再生性和价值导向上的不确定性。
文学史主要是以具体作品(现象)为核心、主干而建构,呈现的文学演变及谱系的历史再生产。文学史的功能主要是为文学作品(现象)建立具体的秩序和关系,并在此过程中同时进行文学评价。
文学批评可以由谱系化的方式进入文学史领域,同时文学史又是文学批评的理论依据,二者的“过渡时期”杂糅了文学批评的经验性和文学史的意识形态特征,充满了不确定性。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文学院/新加坡研究中心
国别与区域文化研究院
语言文学跨学科研究院
2025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