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8月18日至2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级、2024级社科大联培班的29名同学,在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高盛蔷,副院长初清华教授等四位教师带领下,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开展为期四天的夏令营活动。本次活动涵盖校史参观、学术讲座、机构参访、小组研讨与汇报展等多个环节,旨在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增强专业素养。
校史启程:感悟科教融合的初心
8月18日下午,师生一行抵达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并在校方人员陪同下参观校史馆。馆内陈列展示了自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至2017年正式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重要历史实物与学者事迹,突显其“科教融合”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成果。
当晚举行的开营仪式,由初清华副院长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执行院长李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副书记高盛蔷分别致辞。随后,该院党委书记沈建平作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首场讲座。他从耻感与罪感文化比较切入,引用辜鸿铭、林语堂等学者观点,系统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奇偶精神和会通精神四个维度的内涵与当代意义。
学术引领:聆听大家之声,浸润文学殿堂
19日上午,营员们访问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机构。文学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丁国旗研究员带来题为“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原创性贡献”的专题讲座。
结合自身学术经历,分享了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文学研究价值的深入理解,鼓励同学们勇于挑战有学术价值的难题,不以追逐热点为导向,而应重视阅读与思考的过程,培养扎实的学术素养,立足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强调真正的收获,源于不懈探索与真诚热爱。
讲座后,同学们参观了文学所图书馆,在丰富馆藏与工作人员细致讲解中,感受学术传统的深厚与温暖。
致敬传统:走进郭沫若纪念馆
19日下午,师生集体前往郭沫若纪念馆。通过讲解员深情讲述和实物展陈,大家回顾了兼诗人、剧作家、甲骨文研究专家于一身的郭沫若从留日青年到新文化运动旗手,再到抗战文艺工作者与新中国文化领导者的生平事迹。其《女神》《星空》等代表作不仅展现个人才情,更折射出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担当。
思维碰撞:分组讨论凝聚共识
晚间,同学们围绕日间参访与讲座内容开展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在交流环节积极发言,分享对传统文化、学术使命和文艺责任的理解与反思。现场气氛热烈,持续至晚间九点半仍意犹未尽。
本次夏令营不仅强化了两校间的学术纽带,更深化了同学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内涵的认识,激发了对未来学习与研究方向的热情与思考,后续活动将继续围绕更多学术与文化主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