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2026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项目 经验共享暨新年度申报选题论证会顺利举行

发布者:邸平作者:李慧发布时间:2025-10-16浏览次数:10

20251015日上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2026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项目经验共享暨新年度申报选题论证会于文德楼N402举行。文学院赵霞院长、杜玉生副院长及全体教师出席会议,会议由杜玉生副院长主持。

会议开场,杜玉生副院长首先对近年来文学院在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项目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进行了简要回顾。赵霞院长随后着重指出,2025年文学院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与立项工作中成绩斐然,立项数量与质量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这一卓越成果不仅充分彰显了学院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雄厚科研实力与广泛学术影响力,更为学院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她鼓励全体教师精准把握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方向,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积极投身项目申报工作。接下来由三位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功立项的教师进行经验分享。


1.会议现场

周小山老师以自身项目申报历程为蓝本,为与会教师提供了全面且实用的参考。在选题环节,他以个人前期研究成果为基石,精准定位具体研究方向后,围绕选题展开多轮深度优化,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逻辑梳理,确保选题的精准性与科学性。论证方面,周老师充分利用文学院的优良传统,系统学习院内已立项项目的论证逻辑、框架设计与内容呈现方式,汲取前辈同仁的成功经验。同时,他高度重视专家反馈意见,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理性分析与整合。心态上,周老师认为项目申报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良好心态,对申报结果怀有限期待,同时理性看待专家意见,避免因情绪波动影响申报进程。他特别强调,项目论证贯穿申报全程,论证细化是提升申报质量的关键所在。

2.周小山老师分享

王蜜老师针对项目选题提出四个重要原则:一是把握项目定位,明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其他项目的区别,要求选题体现国家战略层次和国家现实需求;二是思考热点、重点问题,使项目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三是梳理个人成果,项目选择尽量紧扣前期研究成果,确保研究的连贯性和深入性;四是善于模仿学习,在模仿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和选题角度。王老师强调,要在重点、热点和个人前期研究成果中找到平衡点,使选题既契合国家社科项目要求,又能证实项目的可行性及价值。在论证方面,她提醒要尽全力避免论述瑕疵,格外关注抬头段、结构框架及创新点的呈现。对于跨学科研究,学术史的梳理尤为重要。此外,王老师还针对项目申报提出几点建议:调整心态,不问前路,但求无憾;总结以往经验,及时反思;坚定申报主体性,理性对待专家意见;项目申报不必拘泥于学科,可大胆进行跨学科尝试。


3.王蜜老师分享

孙瑛鞠老师首先总结分享了以往的申报经历,指出日本史料研究与国内史料研究存在一定差异,具有海外博士教育经历的教师应及时转变研究思路,采用适合国内学术研究的思路进行项目论述。在选题方面,她强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可以以往个人研究方向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学术史的梳理及研究动态的把握,努力寻找尚未得到学界重视的研究方向,积极探寻研究的价值意义。同时,孙老师认为可以借助校内学院资源,汲取成功经验,优化申报书。在对待专家意见方面,她建议要辩证看待,全面记录质疑,避免情绪对立。

4.孙瑛鞠老师分享

杜玉生副院长对三位老师的经验分享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就申报工作提出了明确且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在项目选题方面,他指出项目申报应依托现有研究基础,一方面可以博士论文为基础,实现研究方向的延续与深化;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路径。项目申报应当聚焦三类方向:密切对接学科前沿,确保研究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主动贴合国家战略与政策导向,使项目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应用价值;充分体现现实关怀,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此外,杜玉生副院长特别强调,项目申报“出新”是提升申报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需要在研究视角、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突出创新性,以鲜明的创新点彰显独特价值。

共享环节结束后,付义琴老师、王蜜老师、周小山老师分组就各位参会人员提交的新选题进行了面对面指导。


5.语言学组指导现场

6.文学及其他组指导现场

本次会议既是对2025年科研工作的总结表彰,也是对2026年项目申报工作的全面部署。文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的学术共识与工作合力,持续强化科研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深度融合,为服务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助力学校 “双一流” 建设贡献更大力量。